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盐碱地农作物生产技术创新团队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创新团队探索通过“以地适种”(即通过改良盐碱地以适应作物生长)和“以种适地”(即通过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两种途径来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
以地适种
我国有15亿亩盐碱陆地,其中5亿亩具有可利用价值。天津盐碱地为典型的滨海盐土和海涂类型,盐碱地改良首先要探明其耕层结构、离子构成。创新团队选择典型盐碱地类型,详细评价了其土壤性质,系统评估了pH、Na+、K+、Cl-及部分微量元素在主要盐碱地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和转运规律,结合盐碱地适生植物/作物,研判盐碱地危害发生的主要路径和作用机制,阐明土壤盐化成因及机制,探索采用盐生植物海芦笋等植物的吸盐和泌盐特性改良盐化土壤的策略。
盐化土壤系统评测
盐生植物改良土壤
以种适地
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也要充分开发利用5亿亩盐碱地资源。发展耐盐碱作物,对保障中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耐盐碱种质利用是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向。
创新团队依托当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津藜系列藜麦品种(系)的生产技术示范工作,系统集成藜麦种子处理技术,增强藜麦在盐碱地环境下的适应性。
藜麦全覆膜生产技术示范
藜麦耐逆种质资源鉴定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系统收集筛选评价小麦种质资源,鉴定耐盐碱性突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种质是耐盐碱小麦生物育种的有效手段。创新团队联合CIMMYT等科研机构,广泛收集小麦耐逆种质,在各类盐碱地环境下,对千余份种质资源进行评测,并对上一年度筛选的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种质开展持续鉴定工作,推进耐盐碱小麦生物育种工作。
耐盐碱小麦种质资源鉴定
创新团队下一步将继续扎根基层,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推广相结合,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探索更加高效利用盐碱地的有效方案,筛选鉴定创制耐盐碱作物新种质,系统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鉴评体系,高效利用耐盐碱种质资源,用好盐碱地资源,挖掘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工作。